找到相关内容20883篇,用时71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孙悟空形象出自闽北宝山

    福建民间信仰源流》福建教育出版社)。人类早期信仰,多是屈服性的顺从行为,人们折服于精灵的本事,希望通过讨好它们而免遭灾难。而一但人类战胜它们,则胜利的英雄又成为偶像。这从李寄斩蛇故事,以及流传南平的五...

    不详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09/08455390570.html
  • 三乘究竟与一乘究竟——兼论印顺导师由缘起性空论以证成“一乘究竟”的可能性

    畏。有众多旅人想要通过这条险道,以到达蓄藏珍宝的处所。这些旅人中的导师,聪慧明达,善知险道通塞之相,想要带领众人度过此一关卡。但是这些旅人却中路懈退,说他们旅途疲惫,而且心生怖畏,已经无法前进。前面的...

    释昭慧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09/06543490898.html
  • 《你可以不怕死》(一行禅师著,胡因梦译)连载之一

    是相互依存的。我们可以将这块金属比喻成涅槃,而正反两面就像无我及无常的示现一般。通过钱币的正面及反面,你可以洞观和认识这块金属。同样地,深观无常和无我的本质,也可以觉察到涅槃的本质。   涅槃的终极...

    一行禅师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0/09015891518.html
  • 唐代寒山体的内涵、形成原因及后代接受

    美国诗人们最早认识寒山主要是通过阅读史耐德的英译本。除了他译的24首寒山诗,由白顿·华特生(Burton Watson)译的《寒山:唐寒山子诗百首》(Cold Mountain:100 poems ...

    罗时进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0/09020991545.html
  • 迈向佛家型般若治疗学的建立——以《金刚般若波罗密经》为核心的展开

    无相的自我就能表现在艺术品之中,而看画者亦能够把他自己渗 透到自己无相的自我之中。这也就是说他能够通过他的观看,预期自己到达那真正的深处。也就是说每个无相的自我会反映出他自己。田立克仍然不能避免一种...

    林安梧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0/09044491607.html
  • 砺志铸魂——寒山寺“大钟大碑”建设散记

    吊上船舶。大钟将通过长江的水运在一周内运抵苏州寒山寺。为此,新华社和中央电视台都播放了专题消息。   2007年9月25日,经过一个星期的水路运输, 108吨大钟从武汉已运抵达苏州,并停放在寒山寺何...

    王国栋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0/09044591612.html
  • 讲如何修定慧

    、大椎、玉枕等。静坐时会有气通过这些脉轮穴位,如果这几个部位阻塞会造成一种冷热现象。一个是在肚脐背后的命门冷,会导致腿冷麻。还有胸口背后的肺腧穴一旦受寒,就会冷疼。感冒的时候,大椎往往会冷痛阻塞。如果...吗?让他不够时间进入更高的定,于是他就入定不深,最多到初禅。当他在这一分钟内认识初禅清楚后,才叫他加长时间留在初禅,此时注意,避免心念太细而入更深的定。就是说,通过时间的限制,不会进入太深的定而超过...

    致光法师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0/07022391834.html
  • 安溪寺庙供奉神衹选介

    中部游行教化,信众许多,尊之为佛陀。80岁时,在拘尸那城附近的娑罗双树下入灭。弟子将他一生所说的教法记录整理,通过几次结集,成为经、律、论“三藏”。随着传播范围的扩大,佛教逐渐形成为世界性的宗教。...

    不详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0/06561292123.html
  • 石刻的圣迹——中国石窟寺巡礼

    (大乘教修行,着重于普渡众生的智慧之学,称"菩萨禅")。这些小乘僧人走走停停、寻寻觅觅,但凡他们认定是具有佛缘且适合他们修行的山崖便要通过募化或亲事斧凿,来开建石窟,以便禅观和静修。这是小乘僧人们从...

    不详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0/07542292664.html
  • 《慧远问大乘中深义十八科并罗什答》(续七)

    对於其他三谛的认识也是这样。这种认识,既无所谓断,也不去取证,通过这种认识,善能了解任何一谛的实相。由此可见,声闻的智慧钝,需要一步一步地修得各种智後,才能收效。菩萨则因能深入,观四谛只有一谛,就像《...

    不详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1/06562093152.html